2023年8月11日《平顶山日报》2版
(资料图)
游客在应滨书苑360行民俗文化馆参观 记者 张亚丹 摄
村口风景如画 李高升 摄
扫码看视频
8月8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西滍村内,一幅田园水乡生态美景图徐徐展开,古老的应水穿流而过,两岸荷花摇曳生姿,乡道开阔,屋舍俨然,流水潺潺,绿意葱茏。
西滍村北靠舒山,南邻白龟湖,境内有古应国遗址,长安大道、平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近年来,西滍村紧紧围绕“兴村富民”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镇”、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组织”以及示范区“和睦家庭示范村(社区)”等称号,西滍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基层党支部”。
“以前我们村比其他村是富不少,但是不美,不像现在真成了风景如画的田园水乡,不仅走上了致富路,还变得有‘内涵’了。”该村村委委员曲二现说道。
西滍村是库区移民村,还是回汉民族聚居村,共有2100多人,其中回族居民500余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滍村的渔业、牛羊屠宰业、苗木业就相当发达。优质的鱼羊牛鸭引来很多食客,家庭农庄、水上餐厅等迅速兴起。然而,餐饮业的无序发展带来的污染和违建问题却日益严重。
“西滍村不能这么搞,我们得走一条‘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的发展之路。”西滍村党支部书记卢国记说。
为此,卢国记带领村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攻坚风暴”,不但修建了主干道、推进了户户通工程,还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西滍应河大桥,安装了路灯。2018年开始,村里拆除所有旱厕,建起水冲式厕所;修建游园广场3个,改建“四小园”50余处,全域绿化美化;清理河塘沟渠内杂物、垃圾约100吨,清运村内杂物、垃圾700余车,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卢国记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依托水乡和应国古文化的资源优势,以项目强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该村成立了西滍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与平顶山应水源影像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影视基地和可容纳100人住宿的民俗民宿项目;流转6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吸引5家园林公司入驻,发展车厘子、无花果、猕猴桃等种植项目。
2021年,该村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规划,按照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匡晓明设计的“水乡西滍”,打造集观光、餐饮、垂钓、采摘、文化于一体的和美乡村。按照规划,西滍村将打造滨水休闲景观带和应国怀古园、西滍水乡园、书香揽胜园、水上渔舟园、九黎唱晚园等“一带五园”的西滍应河生态文化长廊。在民生提升上,以泡桐为基调树种,在景观小品、入户空间等方面进行提升,营造古朴典雅的街巷空间风貌,形成“泡桐花街”;利用住宅前及道路两侧空地,进行农民自主的生态化、经济化、美观化改造,打造具有传统农耕文化风貌特色的“田园果巷”;依托现有水系,借鉴传统村落水街格局,融入滍阳商贾文化,开发商业休闲、文化体验等村庄旅游发展新功能,打造“西滍水街”。
2022年底,该村与河南省蔬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应滨书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运行,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节,打响了“古应国”文化品牌。
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11000元,位居全区前列。
目前,该村应国古都美食文化街项目已经启动,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和美乡村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对于未来发展,卢国记信心满满。
(记者 张亚丹 实习生 张琳悦)
■记者手记
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优秀带头人
从昔日的小渔村,到现在的生态田园水乡,西滍村的风景越来越美,致富项目也越来越多。
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西滍村的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优秀的基层带头人。多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卢国记带着村“两委”干部为村子的发展绞尽脑汁,十多年如一日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村情村务上,受到群众和上级党委的好评。
卢国记对记者说,他和其他村干部每天都带着满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精挑细选、因地制宜引进项目、资金,想要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想要乡亲们生活得更好。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信念坚定、勇于创新的带头人,乡村美、村民富、产业强的目标才能更快实现,群众才能从和美乡村建设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张亚丹)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制作:程晓霞;文字来源:综合中国应急信息网、湖北消防;主编:乔明周
人民日报上海8月9日电(记者方敏)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据新华社电(记者兰天鸣吴振东)记者9日从上海市司法局获悉,上海市教